“你们怎么这样啊!二〇年找我借的那1000万,到现在都不还?当初看在大家相识一场,好心帮你们,现在可倒好,拖着不还钱,还讲不讲道理了?”原告张某有些焦躁。 “张总,那您可真冤枉我们了!那哪是借款啊,明明就是咱们合作项目的款项。当时不是说好了一起做那个项目,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嘛?” “有书面协议吗?我可没见过,也没答应过要跟你们合作什么项目。我只知道钱打到你们公司账上了,现在你们就得还我!” “现在我还真拿不出来协议……当时大家也都有这个意向,谁能想到后来项目亏了呢?你现在不能因为亏了就不认账,非说是借款啊。”说起这个,A公司的负责人也是满脸无奈。 
普济圩社区法官工作站里,原告张某和被告铜陵A公司在江北法庭法官的主持下“唇枪舌剑”,毕竟牵涉“1000万元”及其利息的性质和归属问题——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。 2024年11月,张某诉至郊区法院江北人民法庭,主张被告铜陵A公司于2020年向其借款1000万元后拒不偿还,请求由这家公司及其股东连带清偿借款及利息。被告A公司则辩称,该款项实际上是双方当初协商支付的项目合作款,现在因为项目亏损,原告张某才按借款主张。 然后,让A公司陷入被动的是,他们无法提供那份至关重要的 “合作协议”。 
承办法官深知:粗略地依据现有证据进行判决大概率无法真正化解双方矛盾,甚至会加剧彼此对立。矛盾不能从根化解,后续执行也会是件麻烦事。于是积极寻求创新的调解方式。法官与当地居委会携手合作,将双方邀请至法官工作站“把盏品茗”。 工作站里,氛围相较于法庭多了几分轻松。法官微笑开口:“二位,1000万可不是小数诶,能有这么大的资金往来,可见你们的关系不浅啊。” 法官接着讲:“从现有证据来看,张某这边提供的材料确实很有说服力。但是,A公司所陈述的合作一事也不是毫无可能,能把其中细节说得如此详尽肯定是有依据的,只是缺乏关键的协议支撑。咱们不能仓促下判,这对谁都不公平。” 张某认真听着,不时提出个人看法。A公司代表也在一旁仔细思考,偶尔点头认同。 随着交流深入,法官又提及:“大家都不容易,这么多年交情也不能就这么草草断了。咱们一起想想办法……” 居委会工作人员也在一旁劝解,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思路。在法官和居委会的共同努力下,双方态度逐渐从对立转向了协商,开始探讨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,为纠纷化解带来了转机。 最终,A公司表示,念及多年的友好关系,愿意将这笔款项当作借款予以清偿,以避免给双方带来冗长的诉讼,并且其中一位股东还主动站出来,自愿承担连带清偿责任。 关于还款计划,双方仍存在诸多分歧。承办法官展开多轮“入户走访”:一次次深入双方的工作场所与生活环境,倾听彼此诉求与担忧,持续在中间斡旋协调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最终在A公司会议室里,张某与 A公司的代表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双方欣然握手言和,签署了和解协议。至此,这起涉及千万元债务的纠纷画上了圆满句号。 创建“枫桥式法庭”以来,郊区法院江北人民法庭扎根乡镇社区“法官工作站”,积极与相关部门联动,将调解工作做实做深做细,千方百计促成当事人事心双解。(李 斌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