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法化解矛盾纠纷是人民法院的职责所在,要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有很多,但也不能乱用,需要因地制宜、因人而异。像民间小额借贷、邻里矛盾、物业纠纷、婚姻家事等,就比较适合通过相对柔性的调解方式推动矛盾化解。 你或许会问:“为什么这类案件就适合调解?” 当然,也有当事人问:“能不能不调解?我不想调解,我只想把钱拿回来/把事情解决。” 当然可以。调解要遵循自愿合法原则,不能说法官为了自己省事省时间就必须让你通过调解结案——因为我们很清楚,以这样的心态“催促”案件办理,大概率只会使你产生抵触情绪,然后在口耳相传中让更多的人天然地排斥调解工作——这就不是在打造调解的特色“品牌”,而是在打砸多元解纷的“招牌”。 因此,若要你认识到调解相较于判决的优势,就必须在充分讲清楚优劣后尊重你的自主选择,就必须让你意识到调解能为自己带来什么——那就是调解工作诞生的初衷:化解矛盾纠纷更省、更快、更有人情味,甚至更彻底。而要做到这些,我们就必须在调解过程中下功夫。 
我们明白,在发表意见前,先做一名合格的聆听者 平时总结调解工作的经验得失,一般都会强调:我们在调解过程中要注意沟通技巧,不要使用刺耳或者太过专业的语言,免得让你反感。 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,这告诉我们作为居中裁量的法官时应当如何讲话,是“出口”方面的要求。但是,如果不听你把话讲完,我们又怎么能充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呢?因此,认真耐心地聆听,是对我们在“进口”方面的要求,也是我们在发表个人观点前、必须先做到的第一步。 你可以通过纸面的诉状描写这场争议的大致脉络,也可以和我们打电话、或者面对面聊天反映你的真实想法。 当然,有时我们为了更直接地掌握和纠纷有关的人、事、物的情况,会上门——比如你的家里,你所在乡镇社区的村委会居委会,你的公司单位,或者只是牵涉矛盾纠纷的某一处荒草地。不用着急,你可以在这些地方更放松地讲给我们听。 上次临时打算去王奶奶家了解情况,还呆了那么长时间,不好意思打扰了。但是王奶奶受伤卧床,来法院确实很麻烦,思来想去还是我们上门更稳妥一些。这个案子通过调解和司法确认程序,目前已经履行完毕了。 从我们平时开展调解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,在一些案件中如果只一味地促成调解,很难得到让大家满意的结果。 更多的是体察各方参与者的情绪,正确引导彼此间的合作与尊重——若不能端正态度、认真聆听当事人的讲述,又何谈体察和尊重呢? 
我们认为,要想实质解纷,那大家不能只是个看客 起诉到法院,或者开庭、或者调解,你知道在其中扮演居中裁判的角色是法官。的确,主要是法官在推动案件办理,这要求我们必须有更强的责任感和计划能力。 但在调解中,有很多时候并不只是法官在帮助大家协商,也会有其他的“角色”参与其中——人民调解员、党员干部、法警、当事人的亲戚朋友,甚至是热心的街坊邻居。 任何人都无法保证在自己想问题的时候,不会越想越钻牛角尖。这时,多一双耳朵听你讲述矛盾纠纷,也许就能多一个人帮你纾解郁闷、多一个人帮你摆明道理,甚至是帮你和对方想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,这应该不是坏事。 在直观感受上,让相关的当事人都参与矛盾的化解,费心思、花时间、多沟通,似乎和“高效、效率”搭不上边。但是,如果能在你来我往的真诚交流中,把争议纠纷解决得彻彻底底—— 让该履行的现场履行、 让你不会因为“不服气、听不懂”而去上诉申诉、 让你不用再“填各种各样的表格、绕弯路” ——这又何尝不是实质意义上的“高效”呢?防止“一案结而多案生”的真谛,似乎就在其中。 前几天,在速裁团队的法官和人民调解员的通力配合下,在原告周师傅和被告某个公司的诚恳商量中,13万元案款当场转账。遇到问题就要解决,这个案子的各方参与者,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共同化解了矛盾争议。更重要的是,周师傅不用拿着调解协议再来法院申请执行了——这是不是你所期望的、我们所追求的公正高效呢?这是不是比较理想状态的“诉源治理、执源治理”呢?应该是的。 
我们理解,发牢骚很正常,当事人各有各的的苦衷 在开庭时,法官在审判席上,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发问。有些当事人比较急躁,情绪比较激动,会不顾提示随意发言。法官当然会要求大家遵守法庭秩序,而诉讼程序则要求我们、也要求你必须按步骤层层递进。 你可能会想:“我有……的疑问,法官为什么不让我说话?他/她的态度怎么这么差?” 因为法庭是严肃的场所,而司法裁判最终会影响到你和对方的权利义务。既然是开庭,就必然需要一定的纪律,来约束并保证过程和结果的严谨性。 但遵守秩序不妨碍我们的法官本身具备很强的耐心和同理心,理解你的诉求和难处——相较于一般开庭,这在调解的过程中会体现得更为直观。因为调解会更加灵活,大家坐在一起可以你言我语、有商有量。 在这个案子里,陈大哥曾经和几个好朋友组成小队,共同为某家企业提供劳务,然而在结算时出现了分歧。陈大哥提起诉讼,顺带把几位好友的材料也交给法院。法官把双方约到矛调中心协商,最终企业支付了剩余款项。 陈大哥是个有情有义的人,愿意在解决自身纠纷的同时把曾经的同事、一直以来的好友的麻烦一并了却,在化解纠纷的过程中亲力亲为、投入了很多气力。但说话比较直,也许是感觉自己受了不少委屈、理应分得更多,到分配案款的时候反而和朋友们吵了起来。 “没关系,讲、尽情地讲”,法官站在桌子一角按着被告支付的案款,“只要别动手,把该讲的讲明白,有什么委屈咱们当面说清楚。” 话虽然这么讲,但法官和矛调中心的老干部还在尽力把控着调解的走向,让争论的重点始终围绕在目前的证据和案款的分配。 陈大哥和几个朋友从吵得不可开交,到逐渐平静下来,再到彼此谅解,最后就案款的分配达成一致。 大部分当事人内心是清楚的,但就是需要一个情绪上的发泄口。堵不如疏,道理也是不辩不明,发发牢骚是很正常的事。让大家把想说的说出来、说痛快,在说的过程中自己也把来龙去脉捋一遍。这时大家再去讨论商量,或许就可以讲通了。 请你相信,我们当中有些法官和书记员,自己就作为当事人打过官司,更清楚老百姓打一场官司的不容易——要咨询、要等待,期间还要考虑可能的结果。说实话,真挺费心的。 我们也更希望矛盾争议能够一次性彻底解决,不仅节省司法成本,更是让当事人省心省力——不要因为同一件事情再次迈入法院大门。 不知不觉讲了这么多,总而言之就是帮你了解,我们是如何开展调解的;也是想让你放心,这些事情我们一直在认真做,我们也会尽力把调解做得更好、更让你满意。感谢你的倾听和理解。
|